货量会再增?从中美伦敦会谈结果看美线窗口期货量需求变化
2025/06/19 来源:

 按照日内瓦协议税率协定:90天窗口期后,也就是8月12日之后,需另外增加24%的对等关税到34%,加之前期两次的10%从价税,相当于54%对等关税,若加上301关税的话,大部分产品在79%以上(基础税率+25%301税率+20%+34%)。

 

如果按上述可能的既定协议的情况下,对于传统贸易经销商来说,特别是美国进口商,关税压力会增加不少,那么是否有大批进口商、经销商会测算在90天窗口期内加大采购备货年底旺季的成本压力与关税收益平衡?进而导致在90天窗口期末尾前可能出现一波增量?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数据并研判当下行业需求和预期变化,来综合评估可能性!

 

美国行业协会对市场的预测

 

美国零售商每月发布的进口预测于本周一6月9日大幅上调了至7、8月的进口预测。根据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NRF)与Hackett Associates的最新报告,7月抵达美国港口的货量预计将比5月预测高出20%甚至更多。 Hackett Associates创始人本·哈克特(Ben Hackett)表示:“关税的暂时减少将推动6月至8月的进口激增,进口商正在抓住各项90天暂停期的机会。” 目前,对大多数美国贸易伙伴加征更高关税的暂停措施有效期至7月9日;而对中国进口产品暂停措施将于8月12日到期。报告最新预测显示,7月美国集装箱进口量将达213万标准箱(TEU),比上月预测上调20.3%。零售商预计8月进口量将达198万TEU,比5月预测上调8.8%。 全国零售联合会供应链与海关政策副总裁乔纳森·戈德(Jonathan Gold)表示:“托运人正努力尽快完成订单、发运货物,争取在对等关税与中国额外关税暂停期结束前尽可能多地将商品运入美国。”

 

另有美国零售行业协会分析人士表示:下半年假期发货时间临近将导致进口商进一步提前备货,按既定计划,大部分节日商品需要在7-9月离开中国,由于窗口期延长可能性预期降低,出口商及进口商有较大可能提前实施计划或部分提前,将8-9月的货物在7月底前尽量出运离开中国,在窗口期结束前,进入美国仓库,提前囤积库存。如果这部分需求释放,货量可能还会有一波增加!

 

当然,影响运价的另外一个变量就是海运运力,从相关航司负责人对近期中美航线运力观点来看,目前航司也在积极关注政策变化,以提前布局运力调整,在获得最大利润的同时,也试图维持更高的即期合约价格。当前时期海运运力调整主要基于两方面考量:一是需求旺盛程度的持续时长,二是市场有效供应规模及调船效率。从目前政策及各方预测来看,需求旺盛时长基本与窗口期一致,若后续恢复征收对等关税,需求将得到明显抑制,这点毋庸置疑,且考虑到7月特朗普与其他国家可能达成贸易谈判,再加上调船效率等因素,航司是否会考虑提前收缩或者转移一部分航线至其他市场?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变量因素!

 

美国托运人及经销商对市场预期

 

近期在美国加州举行的一场物流供应链大会上,品牌商、经销商、供应商和战略顾问汇聚一起,探讨当下市场的现状与对策,当被问及近期哪些政策对其供应链影响最大时,68% 的受访企业提到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另有 24% 的受访企业提到了最低限度的执行,即对免税低价值进口商品的更严格检查(800美元小额豁免政策取消及加大审查)。

 

由此可见,大量企业对此刻的会谈及政策变化相对敏感。其中64%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每季度都会重新审视采购策略,并重新调整采购策略来应对市场变化。当暂停征税政策开始,他们在窗口期初已尽可能增加采购计划,考虑到成本,也对窗口期后的政策保持观望。本次伦敦会谈正值二季度末,毋庸置疑其结果与政策执行势必会影响他们三季度的采购策略。

 

从目前达成的框架性协议来看,应该是保持日内瓦框架协议不变,或者可以认为进一步降税或延长窗口期的预期降低,这可能会促成到很多企业提前在窗口期结束前进一步增加采购,出运并备货到本地仓库来应对下半年旺季;Izba Consulting 的物流战略顾问尼克·斯塔切尔也在大会上概述了各大品牌如何应对这一新现实。短期内,一些品牌正在考虑加快从中国进口库存,以应对新关税的冲击,依靠快速海运和在西海岸港口的交叉转运,最大限度地减少延误并避免海关瓶颈。

 

然而从季度策略到执行,到供应链反应,会有延迟,因此达成合约并出运的时间窗口可能集中在6月底到7月中旬前后。届时,运价有可能因供需变化,或市场预期紧张而再次波动,需要提前规划;

 

BESTWIN建议 

目前从市场信息综合看来,近期货量可能还会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相较5月末已有一定下降),近期随着美西航线运力恢复,运价相对前期较低,且相对稳定,需要出运的企业,可以考虑现阶段根据海运价格逐步安排出货,另考虑到6月底到7月中旬左右,不排除可能出现货量再次集中的可能性,供需矛盾可能会再次反应到运价上,建议尽量规避与可能到来的货量收尾期挤压在一起。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市场接收到的行业信息普遍存在滞后性,包括需求与运价指数也是有不同的时滞性,由于不同因素及变量影响,以及政策的不稳定性,所有可能的预测会因政策变动而转向!

 

相关文章
返回行业资讯